未雨绸缪打造“韧性”城市——来自高淳的探索实践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验。未来,如何提升城市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韧性水平?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应该如何应对?高淳区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打造韧性城市的应对策略。
一、探索空间留白机制,构建更富韧性的城市空间格局
构建战略空间留白和动态调整机制,划定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控制区。提前明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对抗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时的防护要求,保障预留重大卫生安全“非常态”应急集中救治场地,以及做好重大安全事件条件下交通-物流、市政-能源、通讯保障等生命线工程的应急方案和预留通道等,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此类用地能立即投入使用。
二、坚持“平疫结合”理念,提升各项设施的应急保障能力
坚持“平疫结合、平战结合”理念,设置应急设施时规划好平时民生服务功能,在灾害发生时能迅速反应,转化成疫时、战时救灾功能。在综合防灾、绿地系统、医疗卫生、市政设施等专项规划中,明确大型公共设施功能兼容性。
优化现有疾病控制相关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设施条件,补足现有医疗卫生体系短板,同时明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应对疫情的防护要求,准备好体育场地、文化展览、闲置厂房和酒店宾馆的功能改造应急预备方案,及时应对非常态要求,保障城市的高弹性和可调适性。
利用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等旷地及地下空间,建设就地避难、就近避难、步行避难等分级分类疏散通道和避灾场所。以干线公路网、城市干道网为主通道,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
三、强化分级分区应对,建立“社区+组团+城市”保障体系
构建“社区+组团+城市”各层级保障体系,分层级明确建设目标,提升重大突发事件下各种资源承载力,系统化提升城市整体韧性。
社区生活圈层面,重点强化社区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韧性城市应保障社区基础应急场所和设施的建设需求,提高下级生活圈配建设施数量及质量,降低上级设施负担,减少城市不必要的交通流。同时鼓励居民团体加入到韧性社区建设中,灾时能及时进行社区自治,确保社区生活圈具备相对独立的抗击灾难、自救互助的能力。
城市组团层面,着重完善生命线工程建设。预控应急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前瞻性地布局应急医疗设施用地,预留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接入条件。提高综合交通系统冗余度和灵活性,合理布局公共交通空间,提高交通设施的恢复性、吸收性和承载力,保障灾后交通运输迅速恢复。
城市层面,重点进行全面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将各类灾害防治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化韧性城市的总体布局,调整城市空间结构,规避本地风险源、做好用地评价和科学选址等,确保在各个核心功能区中形成以避灾中心为骨干、以避灾点为支点的避险网络。
韧性城市是一项涵盖多学科的综合体系,涉及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交通、应急管控、大数据、互联网等多个领域,本文仅对涉及到国土空间规划层面的韧性城市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建设韧性城市,增强国土空间规划的全民参与性,在重大事件来临时,将更有利于提升城市弹性应对能力,全民参与共同维护美好的城市大家园。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