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双创”活力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19日,2019年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以下简称“双新双创”博览会)将在南京揭幕。当前,南京正在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也激发着农村“双创”风生水起,蓬勃发展。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南京市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步伐,创新,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同时,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促进能人返乡创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创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新途径。
如今,南京的广袤农村正掀起新的创新创业热潮——新农民日益壮大、新技术日新月异、新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层出不穷、新乡村美丽宜居,一曲“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乐章正在奏响。
创新驱动 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从无人机到物联网,从智能温室到大数据平台,南京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科技是支撑。
在南京农业大学溧水基地的试验田里,南农大副教授吴劼一边操控着水稻上方的观测设施一边介绍,这些是“作物表型组学”记录作物表型的装置,通过研究农作物根、茎、叶植株形态的变化,可以发现作物表型形成规律与基因、环境调控机制,为基因移植、改良品种奠定基础。该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后备项目、教育部首批和“十四五”*一批高校重大科技项目。
类似“高精尖、高大上”的创新科研项目,在南京还有很多。
背靠诸多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是南京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天然优势。近年来,南京市大力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在全国率先成立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该联盟由南农大、南林大、省农科院等在宁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发展到92家,联盟网络平台共发布科技成果供需信息811项,有效对接200多项。
去年7月,全国首个国家级农业科创中心—— 南京国家“农创园”项目开工建设,目前,2.6万平方米展示中心已建成使用。南京国家“农创园”在建设之初的定位就是打造世界知名的“农业硅谷”,一年多来,园区已成功签约项目108个,完成企业注册63家,为南京市农业农村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园动力”。
和传统农业相比,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更加注重集约化生产,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改变了农业“脏苦累”“低技术低产出”的传统形象。近年来,南京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大“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特色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优良食味水稻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等40多个农业高效特色产业的技术推广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2%,居全省*一;全市高标准农田占比超过76%,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89%,均位居全省前列。
此外,通过产业链的横向延伸,休闲农业、会展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尤其是休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年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达75亿元。
在高质量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基础上,南京市坚持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重点打造高淳螃蟹、溧水“五莓”、江宁花卉园艺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茉莉六合”“善田江宁”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实施测土配方技术等创新方法,在全市8个沿江街道,全面推进沿江5公里化肥与化学农药“两减”工作,让农产品更加绿色,也让长江生态环境更美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近年来,南京市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先进经验,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域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今年,溧水区晶桥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为薄弱的前李村,只用了两个月便旧貌换新颜。过去,村里乱堆乱放现象严重,露天粪池和旱厕较多,卫生环境糟糕。如今,家家户户门口的杂物被统一堆放;粪池被填平,旱厕变公厕;水塘经过清淤,水面碧绿。当地村庄环境的大变样,源于晶桥镇创新思路,找到了一个“三口三化”撬动人居环境提升的小支点,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口三化”是指村口、门口、塘口和洁化、绿化、美化,以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切口小、易执行,而且群众感受更加明显。为节省费用,村里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同时还就地取材,利用竹子,废旧建筑材料等制作成道路两边的围挡,形成了自身特色。
环境整治好了,如何维护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方面,浦口区桥林街道创新方法,探索出长效管护的新路径。刘公村建立了“积分存折”兑换机制,高汤村建立了“红蓝黑三色榜”评比机制,激发群众维护环境的内生动力;林东社区创新“五动促长效”机制,发动干部、党员、示范户、志愿者和群众五类群体组成“打卡”巡查队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长效管理。
从治理到管护,溧水区晶桥镇和浦口区桥林街道的创新只是两处缩影,目前,南京市正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导向,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各涉农区在工作中都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江宁区突出乡间小路、景观小品、小型池塘和小微菜园“四小实事”的建设,让村庄焕发出整治新面貌;六合区通过乡土元素的打造,呈现美丽的田园景观……一个个“金点子”,撬动了村居环境大变样,创新让南京的“新乡村”焕发出新的光彩。
如果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补短板,那么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就是强优势。
自2013年以来,南京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断创新理念,坚持全域化推进、标准化建设、特色化经营、多元化投入、一体化共享,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682个。江宁黄龙岘等18个村先后被授予中国*美村镇(乡村)、中国*美田园荣誉称号;高淳蒋山村等10个村被评为江苏*美乡村;17个村庄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南京精美的城市名片和彰显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品牌。
南京的广袤农村,不仅是创新的沃土,也是创业的热土。
在六合区金牛湖街道的金马头山村,南京天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南京地区*大的绿色及有机种植孵化基地,公司创始人薛能刚从监控行业“跨界转型”到农业生产,用全新的理念改进传统种植模式,利用自主研发的稻麦全产业链融合服务系统,给周边的种植大户和农民进行生产指导,并且统一供种、肥、药,规范种植标准,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广大从事稻麦种植的农民增收致富。在今年的江苏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总决赛中,薛能刚荣膺成长组一等奖。
高淳区游山村村民高山虎,是南京市*一批“乡土专家”,他从浙江德清引种栽培的早园竹,每亩的净利润达到2万多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23人,年人均增收1.5万元。因为效益好,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高山虎一起种植。
在南京市农村,越来越多像薛能刚和高山虎这样的能人和专家返乡创业,同时,通过学费补助、住房补贴等政策扶持,南京市吸引了1000多名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这些“新农民”扎根农村,还创办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8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1家,进入省级合作社名录666家,市级产业化联合体17家,经营主体通过“保护价收购”“土地入股分红”“交易额返还+二次返利”等多种形式,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数据的变化,*能直观体现农民收入的增长。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263元,同比增长9.2%,增速持续9年高于城镇居民;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96元,同比增长9.4%,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0.7个百分点。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为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南京市坚持“一村一法、一户一策”,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止到去年底,全市还有133户、329名低收入农户和1个经济薄弱村尚未脱贫摘帽,预计到今年底全面实现高质量脱贫。
多措并举促增收,全市农民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新双创”博览会的召开,为东道主南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双新双创”将更有力地推动南京市都市农业、美丽乡村、幸福农民同频共振,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主办单位:南京市农业农村局 支持单位: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苏ICP备05004952号-7网站标识码:3201000026
您是本站第显示网站总访问量位访客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