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推进科产深融城市生产力焕“新”
本期主持人: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余梦迪张希
科教人才是南京突出的比较优势、发展的“关键变量”,如何将其转化为发展胜势、“蕞大增量”?
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提升教育强市建设水平,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人才引育留用质效。
2025年南京“新年头部会”同样明确: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闭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南京的科教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势所必为,大有可为,更事在人为。
这座科教资源富矿之城要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连日来,记者化身主持人,走访科研一线,对话代表委员和相关部门,探寻城市生产力焕“新”之道。
地点: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
主持人:请问课题组目前正在进行什么项目?
青年科技工作者陆宜成:我的研究方向是遗传性耳聋的基因治疗。目前我们已经顺利从临床前研究阶段过渡到临床研究阶段。但是科技工作者要坚持长期主义,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造福耳聋患者。
主持人: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大家对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怎么看?
青年科技工作者李念慈:我们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成果走向市场,让更多人群受益。现在项目已经从“0”走到“1”,希望未来可以强化多方协同,更快地从“1”走到“100”。
主持人:请问您对新一年有着怎样的期盼?
青年科技工作者张李燕:希望能进一步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主持人:创新是发展头部动力。南京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刚刚过去的一年,南京在多个科技创新热榜上实现了排名进位。各位代表委员认为,对市场来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值”?南京有多少、如何再“进”一步?
市人大代表邵奇:我所在的前沿生物药业(南京)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过去,我们在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时发现,虽然大家的科技成果很多,但是想落地,在实际操作中总存在一定问题。很多科技成果在立项之初确定的方向,和蕞终实际运营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对此,我们正探索和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这一模式下,研发初期,双方就拟定好研究方向。公司出资金,高校出人才和设备,双方联手推进研究。同时,双方约定,在一定时间之内,达到阶段性指标,公司就收购产品或者买断商业化权利。这个模式可以解决成果转化的几个问题,包括科研成果早期研发阶段,在立项等问题上,企业会从产业化角度提前介入;科研院所、高校只要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企业就可以把科技成果转化接过来,提高产业化成功率。
市政协委员唐益兵:我的确注意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南京的几个榜单排名。会后我去查询了资料,发现有的是持续霸榜,有的则更进一步。这种表现,与我走访调研感受到的澎湃创新热潮相吻合。客观上看,南京科技资源优势明显,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些长期的问题和障碍依然存在。今年“新年头部会”上,南京发布了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清单”和“成果清单”。去年,南京出台了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布局建设了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此前还建立了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机制。这些行动无不彰显了南京要将科教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坚定决心和自觉行动。接下来,建议一以贯之地将产业科技创新摆在显著位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闭环。
主持人: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互为牵引,相辅相成。如何把握好这一组辩证关系?各位代表委员认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何处?南京下一步该如何发力?
市人大代表路贵斌:南京要抓牢科技创新主引擎,打造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产学研贯通式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以我所在的南京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将推动建好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优含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院,建强高层次人才队伍体系。我建议,政府组织高校赴海外精准引才,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统筹科教和产业资源,加速实现成果转化;加大对校地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将部分指标纳入考核。
市政协委员周全:南京所拥有的人才的广度、深度、梯度,在国内少有比肩者。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认为,我们一定要打好人才牌、科技牌,放大优势、做深做透。我所在的企业就是从高校走出来的,这几年深切地感受到产学研合作态势越来越好,企业和高校院所“牵手”比以前更密切,希望能有政策进一步支持引导以企业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大家深度捆绑,各自发挥优势,共同收获更多能尽快落地转化的科技成果。此外,建议加强应用场景开拓推广。仍然以自身为例,我们企业是做全息裸眼3D显示的,目前一些户外工程级的全新设备已在玄武湖、夫子庙、熙南里等文旅景区做到了落地,效果非常好。
主持人:结合南京资源禀赋等要素,可否分享下对南京统筹创新资源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邢建良:化工产业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产业之一,众多新兴产业的壮大均离不开化工产业的支撑。当前,我国化工产业正处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南京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则面临“大而不强”的情况,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正是破题的关键所在。我建议,要坚持提质发展先进功能材料、培育壮大关键战略材料、前瞻布局前沿材料,建立跨领域、大协同、高投入的创新组织体系,推动新材料研发从“经验指导实验”的传统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转变。同时,加强重点企业调研,对标国际技术水平,分领域梳理形成化工新材料产品清单;对入围国家、省重点新材料目录及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的企业和产品,优先给予科创项目和优惠政策扶持;发挥链主企业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声誉好等优势,畅通产业链上下游,挖掘新的生产需要、消费需求,推动开展定制化生产和销售,加快产品迭代升级,拓展市场空间。
市政协委员蔡晓刚:无论是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结合地区实际、产业基础,提前谋划、精准投放创新资源。以集成电路为例,现阶段,我国各地集成电路产业化发展主要竞争点在芯片设计、EDA、晶圆制造、封装等集成电路重点环节,但忽视了集成电路应用和流通环节。南京创新资源集聚,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高校院所对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电子制造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我调查发现,以往大家多选择向外寻求服务,而南京完全有基础有能力推动建立一批电子制造服务中试平台,满足这部分需求,为高校院所、企业提供研发“高速公路”+“菜篮子”服务,同时还可用服务留下成果就地转化。
主持人:2025年,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南京还会亮出哪些行动?
市科技局副局长王愿华:全市科技部门将认真学习贯彻市两会精神,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目标,全面实施“五项行动”。
通过实施创新策源提升行动,支持紫金山实验室、钟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更多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加快集成电路EDA、第三代半导体、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通过实施成果转化通链行动,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两个在宁分中心的资源集聚作用,共建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公共转化平台,扎实构建成果转化贯通链条。
通过实施创新主体提质行动,优化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政策,建立市级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推动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成势。
通过实施改革深化攻坚行动,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高新区一区多园体制机制改革、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通过实施开放合作深耕行动,持续深化南京都市圈、南京科创圈城市产业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瞄准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深耕对接,吸引集聚更多创新资源来宁。
从创新策源来看:全市共有29个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城市第三;185个项目或人员获得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比重超过六成。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南京位居第五。
从成果转化成效来看: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正式落地南京,2024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050亿元,“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市域案例。
从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来看:创新主体培育持续壮大,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京跻身全球科技集群第九位、全国科技创业城市第三位,南京高新区跃升至全国第九位。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