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跑出“加速度”高淳高新区打造医疗健康产业创新高地|探寻南京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
【编者按】创新,已成为南京鲜明的城市气质和强劲的发展动力。而高新园区,则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主阵地。市121推进办近期联合荔枝新闻、我苏网全面报道创新名城建设成就,本期推出系列深度访谈,与南京15位高新园区“掌门人”面对面;访谈展示今年高新园区创新成绩和工作举措,生动展示南京奋力革新的姿态,探讨发展痛点、难点或堵点,并谋划思考下一步计划;巡礼创新成效的同时深入探寻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五周年之际,交上一份属于南京的“创新成绩单”!
荔枝新闻讯 记者/李明莉摄像/夏天 视频/毛婧
提起高淳,人们总是不吝于对她的赞美,她是乾隆笔下的“江南圣地”,是中国首个“国际慢城”,是南京的后花园和南大门。这里,有至美古朴的老街,有青砖黛瓦石板路的水墨风光,有光是想想就让人口水直流的固城湖大闸蟹
但也许你并不知道,作为南京的南部现代活力新副城、美丽南京示范区、创新名城南部支点,高淳正乘着全市重点支持高质量发展的东风,聚焦医疗健康产业,聚合发展势能,加快创新驱动、绿色崛起。
看似“慢半拍”的高淳,事实上已快了好几拍。
今年3月,南京市明确支持高淳发展,重中之重就是支持高淳培育发展医疗器械产业。随后高淳出台系列政策和举措,举办多场医疗健康产业创新活动,重点推介医疗健康产业。
今年6月,2019“南京创新周”期间,“2019中国医疗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在高淳成功举办,7家医疗健康企业签约落地高淳,3家企业获得高淳区科创基金投资。论坛上发布的《关于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措施》,更是聚焦“产品创新和产业转化、专业服务、重大项目和高层次团队”四个方面,制定了“十一条”专项扶持政策,为高淳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高淳区委常委、高淳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任宋卫星介绍,在市区两级的共同推进下,高淳医疗健康产业释放超强爆发力:集聚医疗健康产业企业690家,其中医疗器械产业企业487家;成功引进省医疗器械检验所高淳分所;7.78平方公里的医疗产业园纳入市生物医药地标产业;推进医疗器械运行监测大数据中心,与省药物研究所合作共建医疗创新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与东南集团签订协议合作共建20万平方米医疗器械类标准厂房......
以医疗健康为创新引擎、“慢城”为绿色动能,“大健康”产业为高淳高质量发展擘画新蓝图。
“全员聘任”实干论英雄 “区街对接”融合促发展
“我们今年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字,一个是破,一个是融。”宋卫星介绍,2019年高淳高新区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充分激活抓项目的活力、提升抓项目的动力,在人事改革上,高淳高新区打破身份限制,启动全员聘任制。以“实绩论英雄、贡献有回报”为取向,试行干部编内任职与岗位聘职相分离、档案工资与实际薪酬相分离、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合同聘用管理相分离,实现人员薪资待遇与目标绩效挂钩,尤其是薪资待遇向一线招商人员倾斜。经过改革,19名优秀的编外人员走上了关键岗位,大大提高了一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针对高新区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不分的痛点,高淳高新区创新“区街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将园林环卫、小区物业、城市管理职能等社会事务全部交给所属街道管理,确保园区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同时,还建立了园区和街道定期对接机制,确保“融”出精气神、“合”出新动能。
创新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为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高淳高新区创新培育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做企业发展的贴心管家。
一年多来,高淳高新区围绕《南京市推进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解放思想、对标找差,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在研发上舍得投入,对初创期科技企业,自企业注册起三年内,政府各类产业政策支持不与企业对本区税收贡献挂钩;自获利年度起,三年内对本区经济发展贡献全部奖励企业。
为吸引更多医疗器械企业落户高淳,高新区还制订了一系列的招商促进方案,给予医疗器械企业在长三角区域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专项扶持政策。比如,对获得三类和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并在高淳进行产业化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三类注册证书500万元,二类注册证书50万元。
如果说政策支撑给企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那“一企一策”的定制化服务更让入驻企业少了后顾之忧。
“目前我们主要向企业提供两方面的服务,一是建立企业服务常态化机制,二是建立企业服务挂钩机制。”宋卫星解释说,为让企业用好用活用足政策,园区领导干部会定期走访企业,做企业的政策解读师。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高淳高新区还创新采取“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服务方式,并打造专业服务团队,协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申报、“三站三中心”建设、省市科技项目申报等工作。
以2017年签约落户高淳的江苏东塔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在企业全生命周期间,高新区工作人员坚持周周上门服务,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与困难,通过代办帮办,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证照办理、供电、通讯等建设投产前的突出问题。同时,积极引导做好企业创新规划,帮助企业做好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培育申报的前期辅导。2019年该企业成功入省高企库,并获评“专精特新”企业。
精致的服务为企业创新发展增加了动力,2019年,高淳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52家、净增36家,是历年来通过认定数*多的一年;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36家;获评“专精特新”企业16家。
由于距离主城区较远,且缺乏大的科研院所和大学,高淳在人才的积聚上并不具有先天优势,面对如何打破人才资源壁垒这一发展难题,宋卫星说,“我们对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吸引更多人才,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高淳高新区用好用足“政策+平台+基地”的组合拳,为吸引不同层次人才写下“专属良方”。
针对高层次人才,在用好“创业南京”实施细则及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的基础上,高新区又细化和延伸出“创业高淳”英才计划、“淳聚计划”等系列人才扶持政策助力企业发展,吸引人才进驻。
2019年,园区在普通技术工人的引进上也加大了力度,不仅深化了与中关村海创园、华立高科技园的合作,同时还引进杭州的楼友会与其共建了南京(高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借助专业平台,大力挖掘省外海外的人才资源富矿,为企业解决技术工人招用难的问题。同时,为推进校地深度合作,解决企业诉求,园区还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先后与淮阴工学院、宿州学院、阜阳职校、安徽科技学院共建人才招引基地,为企业引进了一批普通工人。
宋卫星透露,除了继续加大政策支撑外,当前园区还正在探索人才引进的柔性政策,并将在南京设立一些“人才飞地”,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同人才壁垒一样,龙头项目支撑不足同样是困扰高淳发展的一大难题。宋卫星坦言,“高淳高新区产业集聚度不高,行业龙头和技术壁垒高的高精尖项目还是偏少。”
为解决“卡脖子”问题,今年以来,高淳高新区借全市推行伙伴园区建设的东风,紧抓机遇,先后与徐庄高新区、雨花台高新区、新港高新园结成伙伴园区,实施优势互补,引导一批新孵化项目落地。“三个园区对我们帮助很大,今年共推进了37个项目信息给我们,其中签约了13个,还有一批项目正在推进。”宋卫星说。
除了通过伙伴园区引进项目外,高淳高新区还先后在南京、深圳两地分别举办了医疗器械产业推介会,签约130多亿元的产业项目。
一系列优质项目的引进极大地增强了高淳高新区的信心,宋卫星表示,接下来高新区还将从三个方面共同发力解决龙头项目不足这一发展难题。
一方面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在完善原有招商局体系的基础上,加快组建重点项目招商局、科技招商局、开发有限公司招商部等部门,打造专业化、专职化招商队伍。另一方面,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各招商部门重点任务,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体系,坚持向一线倾斜,树立“实绩论英雄”的导向,激发招商人员的内在动力。再者加大生根出访的力度。加大对生根国德国、瑞士的高品质对接和出访,争取引进一批国外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落户高新区。
“三部曲”奏响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新篇章
2019年已走近尾声,明年的高淳高新区还将有哪些大动作?宋卫星透露,“我们将继续围绕主导产业抓创新,抓项目引进,重点打造好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产业。”
按照“小切口、硬技术”的思路,高淳高新区将继续建设好7.78平方公里的医疗器械产业园,争取明年出形象;围绕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将大力引进专业平台,并出台扶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和措施;其次,还将继续引进一批科研机构,和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提升高淳高新区的创新源动力。“三部曲”奏响高淳高新区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的新篇章 。
叠加机遇当前,高淳铆足了劲。“我们力争到2025年,打造1-2个全国领先的细分领域产业集群,实现医疗健康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其中医疗器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0亿元。”对于医疗器械产业园的未来,宋卫星也是信心满满,“我们的目标是将医疗器械产业园,打造成南京市乃至江苏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的高效平台,成为长三角医疗器械产业承载区、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创建国家级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