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扮靓老街古镇赓续城市文脉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集体采写
11月1日,南京市话剧团原创话剧《小西湖》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剧中小西湖居民朱家胜家院内的一棵百年石榴树,历经更新依然保留并成为“网红打卡点”的故事,体现了南京在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过程中“内外兼修”的特性,引发热议。
南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现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1个、历史风貌区28个和省级传统村落62个、千年古镇2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3个……近年来,南京在不断打造和更新星罗棋布的老街、古镇、古村落之时,既强调“修旧如旧”的“硬实力”建设,更突出“文化传承”的“软实力”提升。
在南京,众多老街古镇在被精心“历史再现”的同时,更在不断地“在心里传承好”。连日来,记者兵分多路,实地探访了这些老街古镇的“文化内核”。
今年6月29日,南京市政府印发《南京市城市更新办法》,明确指出,南京城市更新工作坚持的原则包括“保护传承,塑造城市特色。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应保尽保,坚持‘留改拆’的城市更新优先序,充分发掘更新区域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等。
11月5日,记者来到上个月刚刚“全新亮相”的栖霞古镇,只见高低错落的古建筑随潺潺小河蜿蜒曲折分布,石板桥上,穿着汉服的游客沿街巷步行,各类风味小吃的香气扑面而来。《桃花扇》戏曲选段、《俏花旦》空竹秀、箜篌民乐等国风演出接踵而来,让市民游客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岁月。
在栖霞古镇南牌坊入口处,一座崭新的栖霞古镇故事馆“诉说”着古镇2000年的前世今生,古镇的老物件、珍贵资料等吸引市民游客驻足观看。负责讲解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栖霞古镇在先秦时期是长江上的重要渡口,六朝时期逐渐出现市集聚集,隋唐宋元时期逐渐繁荣,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5次驻跸栖霞山。
栖霞古镇运营公司企划负责人周善国介绍:“打造栖霞古镇时,我们全力‘活化’千年历史记忆,建了宋塔、徐十郎茶肆、明代牌坊宅院、清式官仓、戏楼、镇民居等建筑,所有的建筑都依据历史资料力求‘复刻再现’。”
六合瓜埠古镇同样也有千年历史,瓜埠老街曾吸引李白、王安石、苏东坡、辛弃疾等驻足,并留下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在瓜埠老街景观改造过程中,六合不但保留了街巷的走向、尺度、地面铺装以及建筑风貌,还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增添了雕塑、景观小品等,介绍老街的历史沿革、传统文化,展示老街魅力,不断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作为串联夫子庙和老门东明清风貌特征的地段、南京28个历史风貌区之一,历经沧桑的小西湖片区经过城市更新后“华丽转身”。去年,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公布的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中,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入选“非遗旅游街区”。
引入书籍设计师、艺术家朱赢椿及艺术跨界人士设计打造的南京首个虫文馆;秦淮灯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顾业亮成立“顾业亮大师工作室”,被授牌为“江苏省文化产业协会非遗交流基地”;开展各类非遗传承活动,邀请国家、省、市、区级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展示非遗文化……近年来,小西湖街区的业态定位为文化展馆、非遗工坊、文创零售、民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在充分发挥历史风貌街区文化特色的同时,我们在小西湖街区融入了非遗文化,使其与文旅融合发展。”历保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街区以文创展览、特色文化展示、非遗民俗文化为主,特色非遗活动层出不穷,让众多国外友人感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街古镇建设的“硬实力”上去了,文化传承的“软实力”也要同步跟上。被誉为“金陵*一古街”的高淳老街,是江苏省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一直以来,高淳区对高淳老街做了很多保护性工作,老街的历史轴线和传统尺度在多代人的保护下得以延续。
在高淳老街管理服务中心旅游策划科科长张蕊蕊看来,高淳老街的魅力就在于其独特的明清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的赓续。“街上的居民和老字号、非遗传承人是这里的文化根基,透着浓浓的烟火气,每逢节假日,东坝大马灯、跳五猖、打莲湘等民俗文化活动,更是成为高淳独特的文化符号,位于老街的高淳非遗展示馆也是南京首家区级非遗馆。”她说。
在江北新区凤凰南路的连片梧桐树荫下,昔日的永利铔厂旧址片区,坐落着江北新区首个由老工业基地转型而来的文化园。绿皮火车车厢改造的“共享书房”、诉说着工业文化的名人长廊……在1934园区内,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正焕发新生机。
“1934年,我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在这里创办了‘远东*一大厂’永利铔厂,这也是‘大厂’地名的由来。”江苏1934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妤介绍,自2018年起,这片16万平方米的土地开始探索工业文明转型与发展之路,目前已打造为开放式园区,特色街心公园、健身步道等设施,均免费对外开放。
“老地方”更新“内外兼修”,1934园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注重对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并尽可能发挥原址的文化底蕴,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节假日和闲暇时,众多市民喜欢来此打卡漫步,道路边70米的工业文明长廊,讲述着大厂的“前世今生”和“工业记忆”。“我们不仅保留了以往南化一中的老大门,这条长廊也是以前学校出板报的位置,保留独特的历史感。”王妤说,如今园区已成为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南京市工业旅游区等。
长江岸线南京鼓楼段是近代金陵百年繁盛的开埠之地。自1899年金陵关宣布对外开放,各国商人纷纷在这里开设洋行、建造码头、从事航运、开展贸易,渐渐形成“商埠街”“大马路”等繁华街道,民国时期更是南京城北地区*繁华的街市。如今,南京市下关滨江商务区管委会正在展开大马路的“复兴计划”,为大马路的近现代工业遗存和历史建筑注入新的文化内容,在旧城改造的同时,“兼修”长江文化的历史传承,彰显大马路片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同样的“内外兼修”,在江宁佘村也有清晰呈现。佘村的明清代建筑群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后有多次改扩建,其中潘家祠堂已修缮完工,并作为村史馆向游人开放,潘氏住宅也已修缮完毕。昔日的祠堂,已“华丽转身”为佘村村史馆——记录展示并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载体。村史馆内展有乡村大事记、图文资料、实物展陈、荣誉展示等内容,并将重点放在乡村历史沿革、村容村貌、文化生活、民俗风情的展示上。佘村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教育基地、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等,陆续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十多场,覆盖各类群体人数2万余人次。
记者于洁尘肖凡孙敬清夏思宇田诗雨孙秉印刘全民 通讯员邵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