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1个副城+6个新市镇”塑造全域美丽大花园
江苏南京:“1个副城+6个新市镇” 塑造全域美丽大花园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刘全民
2月24日,《南京市高淳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生效。这是“多规合一”改革后高淳区的首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明确了高淳“东部地区绿色创新发展样板区、南京南部重要增长极、南京生态宜居新副城”的功能定位,构建了“中部副城、东西田园、两湖串联、城乡融合”的全域国土空间格局,为未来高淳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奠定了规划基础。
“1个副城+6个新市镇”,构建城镇体系新框架
作为南京的南大门和后花园,高淳素有“江南胜地、鱼米之乡”美誉,拥有“三山两水五分田”的生态黄金比例。此次《规划》旨在通过科学布局、优化结构、提升品质,构建一个集现代服务、文化旅游、先进制造、科教研发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新副城,为居民打造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空间。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淳分局规划管理科王映力介绍,《规划》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形成“1个副城+6个新市镇”的城镇体系。其中,南京高淳副城作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现代服务、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主导,致力于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南部增长极。老城区与滨湖新城共同构成市级副中心,前者注重生活服务,后者则聚焦金融会展、文化休闲,共同构筑起服务全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六大新市镇各具特色,差异化发展。漆桥新市镇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为特色;固城新市镇依托高铁站前优势,打造商务商贸与旅游集散高地;东坝新市镇深耕苏南运河文化,发展先进制造业;桠溪新市镇定位为休闲度假服务中心,营造生态宜居慢生活;阳江新市镇展现水乡田园风貌,弘扬民俗文化;砖墙新市镇则致力于保护圩田生态,打造生态宜居典范。
聚焦绿色创新发展,构建现代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作为南京都市圈南向辐射的桥头堡,产业创新始终是高淳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规划》提出划定产业园区、产业社区两类工业用地控制线,加强线内产业用地的土地利用全过程管理和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产业用地总规模,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
围绕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规划》紧扣“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提出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提升,积极壮大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链,力争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色产业发展集群,争创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区。
同时,《规划》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推动产学研城融合,坚持产业功能导入与城市功能配套联动,联动开发区、南京高职园、高铁片区、滨湖新城等功能板块一体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三次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南京都市圈南部门户商贸服务业发展,推进地区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与现代化综合性农贸服务中心建设,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
为了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规划》提出了构建立体、高效、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旨在打造苏浙皖三省一体化省际枢纽城市,支撑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向南辐射的战略目标。
优化全域慢城体系,构建全域美丽大花园
“国际慢城”是高淳的一张亮丽名片。《规划》明确提出,要依托“国际慢城”的品牌优势,整合高淳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通过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特色空间形态塑造,将高淳区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轻度假、慢养生的首选休闲旅游目的地,以及独具江南水韵的慢文化旅游城市。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淳分局主要负责人表示,《规划》将高淳全域划分为“东部山慢城、中部文慢城、西部水慢城”三大特色区域,各自独具魅力,相互映衬。东部山慢城以花山、游子山为基底,融入田园、山乡、村落等自然元素,打造国际慢城深度体验区。中部文慢城以老街为核心,传承明清历史民俗文化,同时挖掘远古文化与吴楚文化,形成“以文会友、以文兴旅”的文慢城。西部水慢城以高淳悠久的水文化与圩文化为背景,整合西部圩区旅游资源,打造“圩湖水韵”特色水慢城。
在特色空间形态塑造方面,《规划》提出延续“慢城、水乡、江南田园”自然风光,传承“老街、吴韵、多元交融”文化特色,创新“副城、现代、活力都市”城市空间。通过塑造“东山西圩、两湖抱城、绿水青山”的山水人文格局,形成“慢享湖城”的总体风貌特色。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