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从哪来?三方发力共引“金融活水”
——“南京求解‘农业三问’”系列报道之三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集体采写
“小农经济”向现代产业跃升,离不开资金支持。可农业是公认的风险大、收益低、回报周期长的产业,资金从哪里来?谁愿意向农业持续长期投入?
为了破解资金难题,强化资金要素保障,南京近年来紧紧聚焦“财政金融兜底”“国资引领示范”,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国资下乡的典型示范,让“乡村广阔空间大有可为”可感可见,有力激发民营资本敢投入、愿投入、长期持续投入,从而以三方合力共同推动农业产业迈向高投入、低风险、稳定回报的新阶段。
2月15日上午,六合区龙袍街道种植大户顾乃荣站在田埂上,看着一畦畦麦苗根壮叶青,笑得合不拢嘴。“肥料追得及时,麦苗长势良好,夏粮丰收有基础!”
青苗壮、信心足,离不开农业财政资金的兜底保障。顾乃荣告诉记者,开春小麦刚下地,当地农业部门就以约15元/亩的价格补贴了保险费,此外,自己购买农机、肥料、种子,政府部门均给予补助。“600多亩地,一年光各种补贴补助就有12万多元。和以前相比,现在种地安心多啦!”
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关键要义就是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强化“人、地、钱”要素供给。为了强化资金扶持,南京切实落实稻谷补贴、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粮食*低收购价等政策,持续加大在农业农村领域的财政投入,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据统计,2022年仅农机购买补贴一项,我市执行省级以上农机购置补贴就超过3244万元,还下发了市级农业机械化专项预算资金3415万元,去年我市市区两级乡村振兴投入合计安排超280亿元。
财政资金兜底,金融政策助力。2月16日,浦口区星甸街道“瓜王”胡守兴的种植基地内,十几名工人正在搬运材料,搭建西甜瓜种植钢架大棚。从当初的五六亩大棚,扩大到现在的100多亩,胡守兴的西甜瓜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这背后离不开惠农金融的支持。“金陵惠农贷平均每年为合作社授信50万元,4年总金额200多万元。没有惠农贷支持,我们的西甜瓜生意很难做大。”他说。
记者获悉,因缺乏抵押物,农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往往难以在银行抵押贷款,如今随着金融服务升级,南京农田金融“活水”不断。浦口区星甸街道农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对部分大户来说,单笔低于80万元的涉农贷款,可以通过政府担保形式直接审******放,不再需要提供额外资质证明。
统计显示,2022年底“金陵惠农贷”“金陵农担贷”“金陵惠农小额贷”三款政金合作产品贷款余额49.1亿元,同比增长32%,有效支撑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2月14日上午,南京溪田田园综合体500余亩茶园内,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对茶园进行锄草、施肥,为春茶生产做准备。“以前我们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茶树高矮不齐,茶叶缺乏质量认证和品牌支撑,每斤只能卖三五百元。如今在田园综合体的统一运作下,打造了全新品牌——溪田雨花茶,获得南京市雨花茶暨名特茶金奖荣誉,每斤茶叶售价上升到一两千元。”溪田茶厂负责人吴世忠告诉记者。
溪田生态农业园总规划面积10776亩,是全国首批15个“田园综合体”之一,由江宁区交通建设集团、江宁旅游康养产业集团和横溪街道联合组建。5年多时间里,溪田田园体先后投入数亿元开展土地复垦、路网配套、农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周边朱高、陶高等7个自然村环境面貌也大幅提升。国资下乡,高起点、高标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制造、互联网、文化、旅游跨界融合发展,年均综合收入已有近千万元。
在溧水凉篷下、高淳高岗村等乡村,同样活跃着国资身影。高淳高岗村梳理出17.3亩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入市交易试点,高淳建发集团投资1208万元获得该土地40年使用权,随后通过采取整村开发模式,收储闲置农房,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将高岗村打造成以耕读文化为特色的“网红村”;溧水区凉篷下康养休闲项目总投资5亿元,当地以“山栀花海”为独特吸引力,对村内住宿、餐饮、会务培训、手工体验、文创零售等业态进行了提档升级,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年接待规模可达10万人次以上,预计年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
国资下乡,有力打开乡村发展空间。统计显示,南京市属国资集团近年来累计签约村企联建项目达30个,计划总投资达87.4亿元。国资下乡,摒弃了过去“撒胡椒面”的分散投资做法,而是握指成拳集中资金投大项目、投重点项目,将钱花在刀刃上,通过改善整合农业基础设施、土地农田等资源,全面挖掘出农业的生态、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效益,让“乡村广阔空间大有可为”逐步成为现实图景。
本月,溧水洪蓝街道标准化草莓种植基地项目顺利推进,部分草莓大棚的钢架结构已经建造完成。该项目主要投资方——金色庄园副总经理吴英强介绍,这批草莓大棚采用双层棚设计,每亩建设成本3万多元,总体投资规模近4000万元。因为大棚多了一层“保温胆”,所以可以有效抵御极寒天气,确保草莓产量、品质、效益。
金色庄园敢投资近4000万元建设新型草莓大棚,看中的是洪蓝街道完善的草莓产业基础。洪蓝街道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明全介绍,傅家边草莓经过20多年发展,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万多亩,形成了规模效应,吸引不少企业前来投资。“如今,溧水草莓产业的投资方已呈现百花齐放格局,特别是社会资本大量涌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南京日益成熟的都市现代农业,获得了社会资本青睐。据统计,2022年,全市农业产业链招引项目40个,投资总额18.52亿元,同比增长88.3%。今年我市首场农业招商签约活动也取得了开门红,活动当天共有12个涉农项目签约,总投资金额超过10亿元。
地处南京国家农高区的中国东部(南京)农业科技创新港项目是农业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一期7栋建筑主体目前已全部封顶,预计今年9月底可交付使用。创新港项目负责人赵航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农高区的地标性建筑,吸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入驻。随着南京国家农高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研和政策优势不断放大,越来越多优质农业企业前来投资兴业,仅去年就签约引进芃泰种业、法国安迪苏等项目20个,投资总额达61亿元。
长江北侧的浦口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同样是企业投资热土,仅2022年就签约项目60个,投资总额超过60亿元,亿元以上项目5个。
财政兜底,国资引领,社会资本敢投入,南京都市现代农业正在成为加快集聚各方资源、要素的强磁场。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政银合作模式,加大力度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严斌剑
财政资金是农业生产的一道“护城河”,兼顾了农业生产的多种效益,政府的持续投入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农业生产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创造相对稳定的行业环境,企业和个人才敢于在农业中投入和发展。
南京农业是典型的江南形态,农地面积小,尤其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才能更好地发挥土地、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资金和技术的长期投入可以有效帮助农业提高产出。
农业是一项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行业,土地整理、沟渠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企业来说负担较重。财政兜底、国企下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充分利用溧水南京国家农高区和浦口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孵化吸引了大量优质农业企业前来发展,有力引导金融、资本、人才等各种要素参与农业生产,这样的创新探索意义重大。
记 者 孔 伟 王丽华 杜 莹 刘全民 鲁舒婷 孙敬清 通讯员 高金军 赵寒旭 叶长文 朱建勇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